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中医痰的定义

2025.06.20 09:34

中医理论中,痰不仅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更涵盖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性物质。痰分有形与无形,有形痰可见可咳,无形痰潜伏经络脏腑,成为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脾失健运是生痰之源。

痰的生成机制复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可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停聚,受阳气熏灼或郁热煎熬,凝结成痰。痰随气行,无处不到,上蒙清窍可致眩晕,阻滞心脉引发胸痹,流注关节则生痹证。痰浊特性黏滞,易与瘀血、气滞互结,形成痰瘀互结等复杂病机。临床常见痰证如痰湿困脾的脘闷纳呆,风痰上扰的中风失语,痰火扰心的失眠癫狂,均体现痰邪致病的广泛性。

辨识痰证需结合四诊,观察痰液性状可辨寒热燥湿,黄稠为热痰,清稀属寒痰,胶结难咳是燥痰,痰多泡沫多风痰。治疗遵循治病求本原则,健脾化痰、温阳化饮、清热涤痰等法需辨证选用。忌见痰治痰,过度攻伐易伤正气。饮食宜清淡,避免肥甘厚味助湿生痰。痰证病程多缠绵,需坚持调理,配合导引、针灸等外治法可增强疗效。痰浊体质者尤需避潮湿环境,适度运动以助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