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痰的定义是什么

2025.07.09 08:32

中医理论中,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是疾病的结果,又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咳吐而出的有形痰液;广义则涵盖体内无形之痰,表现为各种复杂病症的潜在病理因素,如痰核、痰瘀等。

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宣发肃降,若失职则水液停聚;脾主运化水湿,虚弱则湿聚成痰;肾阳不足则气化无力,水泛为痰。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亦可助湿生痰。痰邪致病特点为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既可阻滞经络引发肢体麻木,也可蒙蔽清窍导致眩晕昏聩,或积聚成肿块。临床常见痰湿困脾的脘闷呕恶、痰热扰心的失眠烦躁等,均属痰邪为患。

辨识痰证需结合四诊。有形之痰可通过痰液性状清稀、稠黄、夹血等判断寒热虚实;无形之痰需依据舌苔厚腻、脉滑、体胖等体征综合辨证。治疗上,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清热化痰等法需针对病机选用,如二陈汤、温胆汤等经典方剂。需注意痰易与瘀、火等邪气互结,久病多兼夹证候,用药需灵活配伍。日常调护应避免生冷油腻,适当运动以助气化,情志舒畅以防肝郁克脾生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