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的化痰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的化痰是指通过药物或疗法帮助身体化解、清除痰湿,以恢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痰在中医学中不仅指呼吸道分泌的黏液,更泛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可能阻滞经络、影响气机,导致咳嗽、胸闷、肥胖、头晕等多种症状。

中医认为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肺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任一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能导致水湿停聚成痰。根据痰的性质,可分为寒痰、热痰、湿痰、燥痰等,治法各异。例如寒痰多用温化药物如半夏、陈皮,热痰则用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贝母。除内服中药外,针灸、艾灸、拔罐等外治法也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机,辅助化痰。日常饮食中,白萝卜、薏苡仁、茯苓等食物亦有助化痰祛湿。

化痰治疗需辨证施治,不可盲目用药。寒性体质者滥用寒凉化痰药可能加重症状,反之热性体质者误用温燥药物易伤阴化火。长期痰多或伴随咯血、消瘦等症状时,需排除肿瘤、结核等器质性疾病。服药期间应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防助湿生痰。孕妇、儿童及体弱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药量。情志不畅可能影响气机运行,保持情绪平和有助于痰湿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