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踝部骨折怎么进行功能锻炼

2025.09.15 22:25

踝部骨折后功能锻炼需循序渐进,早期进行无痛范围内的足趾屈伸活动、中期借助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后期逐步恢复负重行走、结合平衡板训练提升关节稳定性、通过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强化肌力。具体分析如下:

1.早期进行无痛范围内的足趾屈伸活动:骨折固定后1-2周内,以被动活动为主,避免主动发力引发疼痛。足趾缓慢屈伸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腱粘连。每日3-4组,每组10-15次,动作需轻柔。

2.中期借助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骨折3-6周后,若X线显示骨痂形成,可增加阻力训练。将弹力带固定于足底,缓慢背屈或跖屈,增强小腿三头肌及胫骨前肌力量。阻力由轻到重,每组8-12次,每日2-3组。

3.后期逐步恢复负重行走:6-8周后根据愈合情况,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使用拐杖辅助,先双拐再单拐,步幅宜小,重心均匀分布。每次行走不超过10分钟,逐渐延长至30分钟。

4.结合平衡板训练提升关节稳定性:拆除固定后,站立于平衡板上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前后左右缓慢晃动,每次2-3分钟,每日5-6次。可刺激本体感觉,预防再次扭伤。

5.通过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强化肌力:愈合后期选择水中行走或固定自行车训练,减少关节压力。游泳时以蛙泳为主,避免蹬腿过猛;骑车阻力调至中等,每周3次,每次20分钟。

功能锻炼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肿胀或疼痛加剧时应立即停止,复查确认愈合进度。饮食需补充钙质与蛋白质,戒烟酒以促进骨痂生长。康复期间定期评估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调整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