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折后怎么进行功能锻炼

2025.07.23 08:37

骨折后功能锻炼需根据恢复阶段逐步调整、早期以肌肉等长收缩预防萎缩、中期加入关节活动避免粘连、后期强化负重训练恢复功能、全程保持适度疼痛避免二次损伤。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恢复阶段逐步调整:骨折愈合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及骨痂改造期。血肿机化期以制动为主,原始骨痂期开始轻度活动,骨痂改造期逐步增加强度。锻炼需配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确保骨痂生长稳定后再进阶,避免过早负重导致移位。

2.早期以肌肉等长收缩预防萎缩:骨折固定后1-2周内,肌肉静止性收缩可维持肌力。例如上肢骨折时握拳、下肢骨折时绷紧大腿肌肉,每次收缩5-10秒,每日3-4组。此阶段避免关节活动,防止骨折端错位,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中期加入关节活动避免粘连:固定解除后2-4周,逐步进行被动或主动关节屈伸。上肢可做钟摆练习,下肢进行踝泵运动,幅度以轻微疼痛为限。关节活动需缓慢均匀,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防止软组织挛缩和关节僵硬。

4.后期强化负重训练恢复功能:骨痂成熟后增加抗阻练习,如哑铃锻炼上肢、靠墙静蹲强化下肢。负重从体重的10%开始,每周递增5%-10%,配合平衡训练提升稳定性。此阶段需关注骨骼承重能力,避免过度疲劳。

5.全程保持适度疼痛避免二次损伤:锻炼时疼痛应控制在3分以内满分10分,次日无持续酸痛。若出现肿胀加剧或异常疼痛,立即停止并复查。冷敷可缓解急性肿胀,热敷适用于慢性僵硬,但需避开骨折未愈合部位。

功能锻炼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确保骨折线模糊或消失后再增加强度。饮食补充钙质与蛋白质,如牛奶、鱼类,促进骨痂形成。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愈合速度。睡眠时抬高患肢减少水肿,保持固定器具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