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是淤胆型肝炎

2025.08.20 16:10

淤胆型肝炎是一种由于胆道梗阻导致的肝脏炎症,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此类肝炎通常与胆道疾病相关,如胆结石、胆管肿瘤或胆道狭窄等,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肝脏的炎症反应。

在淤胆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胆汁的淤积会导致胆盐和胆红素在肝脏内积聚,进而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患者常常会出现黄疸、腹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血液检查中,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提示肝脏受损。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可以帮助确认胆道梗阻的原因,明确病因后,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是关键。治疗方法包括解除胆道梗阻、控制感染、保护肝细胞等,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在管理淤胆型肝炎时,需特别注意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变化。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观察黄疸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饮食方面,建议采取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酗酒和滥用药物,以保护肝脏健康。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和评估病情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淤胆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