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淤胆型肝炎是什么病

2025.08.20 16:10

淤胆型肝炎是一种由于胆汁淤积引起的肝脏炎症,通常与胆道疾病相关。这种病症常见于胆道梗阻、胆石症、肝内胆管疾病等情况,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发肝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黄疸、皮肤瘙痒、腹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

在病理机制上,淤胆型肝炎的发生主要与胆汁酸的积聚有关。当胆汁无法顺利排出时,胆汁酸在肝脏内的浓度升高,进而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胆汁淤积还可能引发肝脏的纤维化和进一步的肝功能障碍。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胆红素水平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来综合判断。治疗方面,主要目标是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胆汁排泄,常常需要手术干预或内镜治疗。同时,针对炎症反应的控制和肝功能的保护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于预防淤胆型肝炎的发生至关重要。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摄入,以促进胆汁的正常分泌。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规律的锻炼有助于降低胆石症的风险。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胆道疾病家族史或相关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发现与干预是控制淤胆型肝炎发展的关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将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