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庆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中医疾病的性质分为几种

2025.05.29 06:38

中医疾病的性质分为寒、热、虚、实、湿。具体分析如下:

1.寒:寒性疾病的特征是机体功能减退或代谢降低,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小便清长等。寒邪侵袭可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引发疼痛或痉挛。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常用附子、干姜等药物。寒证多见于慢性病或体质虚弱者,需长期调理以恢复阳气。

2.热:热性疾病以机体功能亢进或代谢过盛为特点,常见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小便短赤等症状。热邪易耗伤津液,导致阴液不足或血热妄行。治疗需清热泻火,常用黄连、石膏等药物。热证多与急性感染或炎症相关,需及时干预以防病情恶化。

3.虚:虚证是正气不足的表现,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类型。症状包括乏力、气短、头晕、自汗等。虚证源于脏腑功能衰退或精血亏耗,需通过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芪等调理。虚证多见于久病或体质羸弱者,需循序渐进补养。

4.实:实证是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的状态,表现为胀满、疼痛拒按、便秘等。实证多因外邪侵袭或痰湿瘀血内停,需用攻邪药物如大黄、芒硝等疏通。实证常见于急性病或体质壮实者,治疗需果断祛邪以恢复气机通畅。

5.湿:湿性疾病的特征是重浊黏滞,常见头身困重、关节酸痛、舌苔厚腻等。湿邪易阻滞气机,与寒或热结合形成寒湿或湿热。治疗需健脾化湿,常用茯苓、苍术等药物。湿证多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需注重饮食调护以助运化。

中医对疾病性质的划分,体现了对人体整体状态与邪正关系的深刻认识。通过辨别寒热虚实湿,能够更精准地指导临床治疗与调养,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