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2025.06.27 17:23

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密切,体质差异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医将人体分为九种基本体质类型,每种体质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和病理倾向,决定了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及康复能力。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疾病则是体质偏颇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影响,形成动态平衡。

中医认为,体质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共同塑造。平和质为健康状态,其余八种偏颇体质如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均存在特定的病理倾向。例如,痰湿质易患代谢性疾病,湿热质多发皮肤病症,气郁质常伴随情志失调。疾病发生前,体质偏颇已为病理变化埋下伏笔;疾病过程中,体质类型又影响症状表现与病程进展。调理体质可预防疾病发生,或改变疾病转归方向,体现治未病思想。临床辨证时需结合体质特点,如同样感受风寒,阳虚质更易转化为里寒证,阴虚质则可能化热伤津。

需注意,体质并非一成不变,环境、饮食、情志等因素均可促使其转化。调理体质需因人而异,避免机械套用固定方案。例如,气虚者宜补气,但过度温补可能耗伤阴液;湿热体质需清热化湿,但苦寒药物久用易损脾胃。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复杂,不可简单对应。某些疾病可能由多种体质共同导致,同一体质也可能表现为不同病症。临床需结合四诊信息综合判断,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方能实现体质与疾病的协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