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淤胆型肝炎的如何引起的

2025.09.23 10:48

淤胆型肝炎是由于胆汁淤积在肝内或胆管中,导致肝功能异常的一种肝炎类型。其发生与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密切相关,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胆道梗阻等。

胆汁淤积的机制涉及肝细胞损伤或胆管系统功能障碍。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肝炎可引发肝细胞炎症,导致胆汁分泌受阻;药物或酒精等毒素可直接损伤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影响胆汁流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会攻击胆管,造成慢性胆汁淤积。胆结石、肿瘤或胆管狭窄等机械性梗阻也会阻碍胆汁排出,进一步加重淤胆。部分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也可能导致胆汁分泌异常。

淤胆型肝炎患者需注意早期识别症状,如皮肤瘙痒、黄疸、尿色加深及粪便颜色变浅。诊断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影像学超声或MRCP及病因学检测。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如抗病毒治疗、停用肝毒性药物或手术解除梗阻。长期胆汁淤积可能引发肝硬化,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凝血指标。避免高脂饮食,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以预防营养不良及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