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艳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什么是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2025.09.05 15:50

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该病通常是由感染、创伤、肿瘤或其他病理状态引起的,导致凝血机制失调,进而出现血液凝固和出血的双重表现。

在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中,凝血因子的异常激活是关键因素。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常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感染后,体内会释放出大量促凝物质,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消耗,形成微血栓。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加剧,最终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皮肤出血、内脏出血、血尿、血便等,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确诊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测等以及病史的综合分析。

在管理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及时识别和治疗原发病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感染引起的病例,抗感染治疗应尽早开始,以控制感染源。支持性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液体复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维持血压稳定。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以纠正凝血功能。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和临床症状的进展也不可忽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病情变化。由于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情变化迅速,家长和医护人员需保持高度警惕,确保在出现异常表现时能够迅速反应。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的迹象,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维持良好的沟通,向家长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减轻其焦虑情绪。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和侵入性操作,以降低出血风险。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复杂且危重的疾病,早期识别和综合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