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流脑败血症期的病理变化是怎样的

2025.08.27 08:30

流脑败血症期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微循环障碍、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脑膜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衰竭。具体分析如下:

1.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败血症期细菌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渗形成出血点或瘀斑。常见于躯干、四肢及黏膜,严重时可融合成片。病理可见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蛋白沉积,反映全身微血管损伤。

2.微循环障碍:细菌及毒素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广泛形成。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加重损伤。病理可见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血栓,周围组织水肿及坏死,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3.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细菌毒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引起皮质细胞变性坏死及出血。病理可见皮质区广泛出血,细胞结构破坏,导致肾上腺功能衰竭。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进一步加重循环衰竭,形成恶性循环。

4.脑膜炎症反应:病原体侵入脑膜后,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大量浸润,血管充血水肿。病理可见软脑膜血管扩张,炎性渗出物覆盖脑表面,脑脊液浑浊。炎症反应可波及脑实质,引发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

5.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及微循环障碍导致心、肺、肝、肾等多器官损伤。病理可见器官组织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水肿及炎性浸润,代谢功能障碍。衰竭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严重时危及生命。

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避免延误治疗。临床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针对性纠正凝血异常及循环衰竭。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及隔离传染源,降低疾病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