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折后肌肉萎缩怎么办

2025.09.15 22:26

骨折后肌肉萎缩可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肌力、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营养支持促进组织修复、中医调理增强气血运行、心理干预缓解焦虑情绪。具体分析如下:

1.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肌力:骨折固定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锻炼,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关节屈伸或器械辅助训练,避免肌肉僵硬。随着骨痂形成,可转为主动运动,通过抗阻力练习刺激肌肉纤维生长,逐步恢复肌容积与力量。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过度负荷导致二次损伤。

2.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采用热敷、电疗或超声波等手段促进局部代谢,缓解肿胀和粘连。热疗能扩张血管,加速炎性物质吸收;低频电刺激可激活休眠肌纤维,延缓萎缩进程。物理治疗需结合骨折愈合阶段调整方案,急性期以冷敷为主,恢复期再转为热疗。

3.营养支持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补充胶原蛋白所需的维生素C及锌元素。钙质与维生素D协同作用可加速骨愈合,间接减少肌肉流失。必要时在营养师建议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确保能量供应充足。

4.中医调理增强气血运行:针灸或推拿疏通经络,选取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激发经气运行,改善肌肉营养状态。内服补益气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搭配艾灸温通局部,促进组织再生。需辨证施治,避免盲目进补。

5.心理干预缓解焦虑情绪:长期制动易引发紧张或抑郁,影响康复积极性。可通过认知行为疏导调整心态,配合音乐疗法或团体训练提升参与度。保持积极情绪有助于神经肌肉调控,缩短功能恢复周期。

康复过程中需定期复查影像学,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方案;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防止内固定失效;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障碍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