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怎样判断肠道有寄生虫

2025.08.27 08:30

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判断依据包括腹痛腹泻等消化异常、肛门周围瘙痒不适、粪便中发现虫体或虫卵、体重下降且营养不良、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具体分析如下:

1.腹痛腹泻等消化异常:肠道寄生虫可能刺激肠黏膜或阻塞肠道,引发阵发性脐周疼痛、间歇性腹泻或便秘。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稀便与黏液,严重时伴随呕吐。绦虫等寄生虫可能造成肠梗阻,出现剧烈绞痛与排便停止。

2.肛门周围瘙痒不适:蛲虫夜间移动到肛门外产卵,导致局部剧烈瘙痒,尤其夜间加重。长期抓挠可能引发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儿童可能因瘙痒出现睡眠不安或磨牙现象。

3.粪便中发现虫体或虫卵:肉眼可见的白色线状蛔虫、绦虫节片或芝麻大小的蛲虫是直接证据。显微镜检查粪便可识别钩虫卵、鞭虫卵等。需多次采样以提高检出率,因虫卵排放可能间歇性发生。

4.体重下降且营养不良:寄生虫争夺宿主营养,导致消瘦、贫血或发育迟缓。钩虫吸血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儿童长期感染可能出现生长迟滞或学习能力下降。

5.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感染常刺激免疫系统,使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排除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数值显著增高时需考虑寄生虫可能。

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驱虫药物。粪便检查前需按医嘱停用可能干扰结果的药物。儿童集体生活或接触动物后更需加强卫生监测。生食蔬菜、水果前应彻底清洗,肉类需充分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