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如何治疗中耳炎疼

2025.06.30 16:16

中耳炎疼痛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缓解感染、止痛药物减轻不适、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耳道干燥避免刺激、鼻腔减充血剂改善咽鼓管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抗生素治疗缓解感染: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炎症发展。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或头孢类,需按疗程规范服用以避免耐药性。化脓性中耳炎需结合脓液培养结果调整用药,严重者可能需静脉注射。治疗期间需观察听力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若无效需及时复诊。

2.止痛药物减轻不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快速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不耐受非甾体抗炎药者,但需注意剂量以防肝损伤。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调整,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疼痛剧烈者可短期联合局部麻醉滴耳液。

3.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热毛巾敷于患耳周围可扩张血管,加速炎性物质代谢。每次热敷10-15分钟,每日2-3次,温度不超过40℃以免烫伤。此法对早期未化脓的中耳炎效果显著,可配合其他治疗缩短病程。避免在鼓膜穿孔或化脓期热敷以防感染扩散。

4.保持耳道干燥避免刺激:洗澡或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禁用棉签掏耳以免损伤黏膜。化脓性中耳炎需定期清理分泌物,但操作需由专业人员完成。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患耳可垫无菌纱布吸附渗液。避免用力擤鼻或高空飞行等增加鼓室压力的行为。

5.鼻腔减充血剂改善咽鼓管功能:麻黄碱类滴鼻剂能收缩鼻腔黏膜,减轻咽鼓管肿胀,促进中耳积液排出。使用不超过7天以防反跳性充血。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联用抗组胺药,儿童宜选择生理盐水冲洗。治疗期间需保持半卧位以增强药液渗透效果。

治疗期间忌辛辣饮食及烟酒刺激,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警惕颅内并发症。婴幼儿需定期监测耳部发育情况,防止粘连性中耳炎遗留听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