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吗

2025.08.21 17:54

流行性出血热确实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啮齿动物的尿液、粪便或唾液传播给人类,导致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汉坦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到8周,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可能发展为出血性表现,如皮肤出血、内脏出血等。流行性出血热的严重性在于其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在某些地区具有季节性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啮齿动物活动频繁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预防措施包括减少与啮齿动物的接触、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以及在高风险地区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定期清洁和消毒居住环境,特别是啮齿动物可能出没的地方,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尽量避免在野外露营或进入啮齿动物栖息的区域,尤其是在已知流行的地区。接种疫苗的研究仍在进行中,目前尚无特效疫苗可供使用,个人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若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观察和治疗。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和症状,有助于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