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

2025.08.18 16:37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给人类。这种疾病的特点是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流行性出血热在某些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主要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这种病毒通常存在于感染的啮齿动物体内,尤其是鼠类。人类在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环境、吸入带有病毒的尘埃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时,可能会感染此病。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到3周,随后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出血现象,如皮肤出血、内脏出血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迅速恶化。

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方面,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至关重要。避免与啮齿动物接触,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尤其是厨房和储藏室,减少鼠类滋生的机会。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在流行病高发地区。注意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鼠类出没的地方进行野外活动。若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流行性出血热虽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医疗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