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盗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是怎样的

2025.09.02 16:43

盗汗是指睡眠中异常出汗,醒后汗止的现象,常见于更年期、结核病、甲亢或自主神经紊乱等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夜间突发性大量出汗,可伴随潮热、心悸,严重时需更换衣物或被褥。治疗需结合病因,采用药物调理、生活方式干预或中医辨证施治。

盗汗的病因多样,需通过详细检查明确诊断。结核病引起的盗汗需抗结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可补充激素或使用中药如知柏地黄丸。甲亢患者需调节甲状腺功能,而自主神经紊乱建议谷维素等调节神经药物配合心理疏导。中医将盗汗分为阴虚、阳虚等证型,阴虚者常用当归六黄汤,阳虚则用玉屏风散。日常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睡前减少剧烈运动,保持卧室通风凉爽有助于缓解症状。

治疗盗汗需注意避免自行滥用止汗药物,尤其长期使用可能掩盖潜在疾病。糖尿病患者出现盗汗需警惕低血糖,应及时监测血糖。更年期女性激素替代疗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补充。中医治疗需辨证准确,错误用药可能加重症状。若伴随消瘦、长期发热等症状,务必排查结核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儿童盗汗可能与缺钙有关,需结合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判断。日常记录出汗频率与诱因,就诊时提供详细信息有助于医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