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盗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哪些

2025.09.02 16:43

盗汗是指睡眠中异常出汗,醒后汗止的现象,常见于更年期、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失调或某些药物副作用。症状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大量出汗,可伴随潮热、心悸、睡眠质量下降等。治疗方法需根据病因调整,包括药物干预、生活方式改善及中医调理等。

盗汗的病因多样,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诊断。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出现盗汗,可通过激素替代疗法缓解。结核病、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发盗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抗感染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患者若出现盗汗,需调节血糖或甲状腺功能。部分抗抑郁药、退烧药可能引起药物性盗汗,调整用药后可改善。中医认为盗汗与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有关,常用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等方剂调理。保持卧室通风、避免睡前摄入辛辣食物及咖啡因、选择透气睡衣等生活调整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治疗盗汗需注意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激素类或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期或伴随体重下降、持续发热的盗汗应及时就医,排查结核、肿瘤等严重疾病。更年期患者需权衡激素替代疗法的利弊,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慎用。中医调理需辨证施治,不可盲目进补。日常应记录出汗频率、诱因及伴随症状,便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因。儿童盗汗可能与体质或维生素D缺乏有关,需儿科专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