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如何处理

2025.09.11 17:28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需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喂养方式,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消化情况。关键在于个体化调整奶量、喂养频率及配方,必要时结合医疗干预改善肠道功能,确保营养供给与生长发育需求。

早产儿因胃肠功能未成熟,易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等不耐受表现。处理时首选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初始喂养采用微量喂养如0.5-1ml/kg,每2-3小时一次,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量。若出现胃潴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需暂停喂养并评估。可尝试非营养性吸吮或口腔刺激促进胃肠蠕动。医疗干预包括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红霉素、益生菌调节菌群,严重时需肠外营养支持。喂养时保持体位倾斜30°,喂养后右侧卧位减少反流。定期监测体重、腹围及排便情况,必要时进行腹部X线或超声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注意事项包括严格无菌操作配制奶液,避免污染。喂养温度维持在37℃左右,避免冷刺激。记录每次喂养量、残留量及呕吐物性状。如出现血便、胆汁样呕吐或腹壁红肿,需立即就医。早产儿喂养需多学科协作,由新生儿科医生、营养师共同制定方案。母亲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影响泌乳。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指标,及时调整营养策略。注意区分生理性胃潴留与病理性梗阻,避免盲目禁食导致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