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

2025.09.25 16:46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病死率极高。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随后进入兴奋期,出现恐水、怕风、流涎、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痉挛、谵妄甚至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处理原则强调暴露后预防,包括彻底清洗伤口、接种狂犬疫苗和注射免疫球蛋白。若已发病,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镇静、补液、呼吸支持等,但预后极差。护理措施需严格隔离患者,避免声光刺激,保持环境安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意外伤害,同时提供心理支持。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唾液,医护人员需做好防护;伤口处理应尽早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以上;疫苗接种需按时完成全程。家属及陪护人员需了解疾病传播途径,避免恐慌。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治愈可能,因此暴露后预防至关重要,需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