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心源性肝硬化由什么引起

2025.08.23 08:31

心源性肝硬化由长期右心衰竭导致肝脏淤血、肝脏长期缺血缺氧、肝窦压力持续增高、肝细胞反复坏死与再生、肝脏纤维化逐渐加重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长期右心衰竭导致肝脏淤血:右心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肝脏内淤积,肝窦扩张充血。肝脏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出现肝区胀痛。淤血持续存在时,肝细胞因受压和缺氧发生损伤,肝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2.肝脏长期缺血缺氧:心功能不全时,心输出量减少,肝脏血液灌注不足,肝细胞因缺氧而代谢紊乱。缺氧状态下,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能量生成减少,细胞逐渐坏死。长期缺血缺氧还会激活肝星状细胞,促进胶原沉积,加速肝纤维化进程。

3.肝窦压力持续增高:右心衰竭使肝静脉回流受阻,肝窦内压力升高,肝窦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入肝组织间隙,加重肝脏水肿和纤维化。肝窦高压还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进一步加剧肝脏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4.肝细胞反复坏死与再生:慢性淤血和缺氧使肝细胞不断坏死,同时肝脏启动再生机制。再生过程伴随纤维组织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反复的坏死与再生使肝脏逐渐失去代偿能力,最终发展为不可逆的肝硬化。

5.肝脏纤维化逐渐加重:长期淤血和炎症刺激激活肝星状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分泌胶原纤维。纤维组织在肝内弥漫性沉积,肝内血管扭曲变形,血流阻力增加。纤维化持续进展,肝脏质地变硬,功能进一步恶化。

心源性肝硬化的治疗需以改善心功能为核心,同时兼顾肝脏保护。避免过度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控制钠盐摄入,减轻液体潴留,有助于缓解肝脏淤血。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