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血管性眩晕是怎么造成的

2025.09.30 16:08

脑血管性眩晕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血管异常导致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引发的眩晕症状。这类眩晕与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尤其是存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血管结构异常。当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时,小脑、脑干等控制平衡的区域缺血缺氧,前庭神经核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眩晕。常见诱因包括颈椎病压迫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栓塞,或血管痉挛收缩。部分病例与后循环缺血有关,表现为突发旋转性眩晕,伴随恶心、呕吐或步态不稳。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可能以眩晕为首发症状,需警惕进展性神经功能缺损。

诊断脑血管性眩晕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A排除其他病因。急性发作时应避免突然起身或剧烈转头,防止跌倒。长期管理需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或扩血管药物。若眩晕伴随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脑卒中风险。日常可进行适度颈部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但避免过度按摩或快速转头动作。定期随访监测血管状况是预防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