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肌张力的分级都有哪些

2025.09.15 22:26

肌张力分级包括正常肌张力、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障碍、肌张力不稳定。具体分析如下:

1.正常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保持轻微收缩,维持身体姿势并完成自主运动的能力。正常肌张力表现为关节被动活动时阻力适中,肌肉弹性良好,无僵硬或松弛现象。这种状态是神经系统与肌肉协调工作的结果,确保动作流畅且精准。正常肌张力随年龄变化,婴幼儿肌张力较低,成人趋于稳定。

2.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被动活动时阻力显著降低。常见于小脑病变或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肌肉无法维持正常收缩状态。患者可能出现关节活动范围过大、姿势维持困难等症状。肌张力减低需结合其他神经体征综合判断,部分情况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

3.肌张力增高:肌肉持续过度收缩导致被动活动阻力增大,分为痉挛性和强直性两类。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常见于脑卒中,表现为折刀样阻力;强直性增高则见于帕金森病,呈铅管样均匀阻力。肌张力增高可能限制关节活动,引发疼痛或畸形。

4.肌张力障碍:以不自主肌肉收缩为特征,导致异常姿势或重复动作。局部肌张力障碍如书写痉挛,全身性如扭转痉挛。发病机制与基底节功能紊乱相关,症状常因情绪或特定动作加重。部分患者对药物或肉毒素注射治疗反应良好。

5.肌张力不稳定:肌张力水平波动明显,可能交替出现增高或减低。多见于多系统萎缩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或代谢异常导致的暂时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复杂,需长期观察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评估肌张力需在温暖环境中进行,避免受检者紧张。检查者手法应轻柔,观察不同体位下的变化。记录肌张力异常的范围和对称性,注意是否伴随震颤或反射异常。动态随访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