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密度都检查些什么

2025.09.15 22:25

骨密度检查主要评估骨骼矿物质含量、检测骨质疏松风险、分析骨骼强度变化、观察骨质流失程度、判断骨折发生概率。具体分析如下:

1.评估骨骼矿物质含量:骨密度检查通过测量单位体积内钙、磷等矿物质的沉积量,反映骨骼的矿化程度。矿物质含量直接影响骨骼硬度,数值偏低可能提示骨骼脆弱。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髋部等承重部位,数据以克每平方cm为单位呈现。

2.检测骨质疏松风险:检查结果与同龄健康人群标准值对比,得出T值和Z值评分。T值低于负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负1至负2.5之间为骨量减少。该数据能预测十年内因骨质退化导致骨折的可能性,尤其对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群体尤为重要。

3.分析骨骼强度变化:骨密度仪通过低剂量射线穿透骨骼,量化不同区域的吸收率。股骨颈、桡骨远端等部位的数据可动态追踪骨质变化,对比历年结果能判断干预措施效果,如补钙或运动后骨骼强度是否改善。

4.观察骨质流失程度:检查可发现早期无症状的骨质流失。脊柱侧位扫描能识别椎体微骨折,髋部测量可区分皮质骨与松质骨的流失比例。快速骨质流失者需缩短复查间隔,避免延误防治时机。

5.判断骨折发生概率:骨密度每降低一个标准差,骨折风险增加1.5至3倍。结合年龄、体重等因素,数据能推算髋部、腕部等常见部位的骨折概率,为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如建议高风险人群使用抗骨吸收药物。

检查前需去除金属饰品,避免近期服用造影剂。孕妇不宜进行X线类骨密度检测。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病史,单一数据不能完全代表骨骼健康状况。检查后应保留报告以便长期对比,必要时联合血液钙磷代谢指标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