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如何进行眩晕诊断

2025.08.01 08:56

眩晕诊断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前庭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特点至关重要,包括起病形式、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旋转性眩晕多提示前庭系统病变,非旋转性眩晕可能与中枢或全身性疾病相关。需了解既往病史、用药史及家族史,耳毒性药物使用史或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判断。记录发作频率与缓解方式有助于鉴别外周性与中枢性眩晕。

2.体格检查:重点观察眼球震颤方向、类型及与头位变化的关系。自发性眼震提示前庭不对称性损伤,位置性眼震常见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平衡功能测试如闭目站立试验,中枢性病变常表现为倾倒方向不固定。听力检查可辅助判断耳蜗是否受累,血压测量排除血流动力学异常。

3.前庭功能评估:通过冷热试验、旋转试验等检测半规管功能,判断损伤侧别及代偿程度。眼震电图记录眼动轨迹,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病变。视频头脉冲试验可特异性评估前庭眼反射通路完整性,高频头动异常多提示外周前庭病变。

4.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对发现小脑、脑干病变具有高敏感性,尤其适用于怀疑卒中或肿瘤的情况。颞骨高分辨率CT有助于诊断迷路瘘管或耳硬化症。血管成像可排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常表现为急性眩晕伴神经系统体征。

5.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血糖、电解质等检查可筛查代谢性或感染性因素。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贫血可能引起非特异性眩晕。必要时进行脑脊液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脱髓鞘疾病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诊断过程中需保持警惕,避免遗漏潜在危险疾病如脑卒中或心律失常。动态随访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检查方案。严格区分生理性头晕与病理性眩晕,减少过度检查。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焦虑或抑郁可能加重主观眩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