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脏结构异常是指什么

2025.03.24 17:51

心脏结构异常是指心脏在解剖结构上存在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缺陷或畸形。这些异常可能涉及心脏的各个部分,包括心房、心室、瓣膜、大血管等,导致心脏功能受损或血液循环异常。心脏结构异常可以是轻微的,对生活影响较小,也可能是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心脏结构异常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通常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发育不全或异常所致,可能与遗传因素、母体在怀孕期间感染、药物使用或环境因素有关。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后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则可能由疾病、感染、外伤或老化等因素引起,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瓣膜病变,或心肌梗死后的心室壁瘤形成。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心脏结构异常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水肿等。

对于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治疗方案根据异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可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例如,对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缺陷,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手术进行封堵;而对于严重的瓣膜病变,则可能需要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患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的变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避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同时,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对于育龄期女性,如果患有心脏结构异常,应在怀孕前咨询医生,评估妊娠风险,并在孕期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心脏结构异常虽然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但通过科学的诊断、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许多患者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