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艳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小儿感染性休克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5.08.22 16:42

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护理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源、提供心理支持。具体分析如下: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感染性休克患儿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体温变化。休克早期可能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表现,需及时发现并干预。监测尿量可评估肾脏灌注情况,尿量减少提示循环不足。必要时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中心静脉压测定,以指导液体复苏。体温过高或过低均需处理,避免加重代谢紊乱。

2.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快速补液是纠正休克的关键,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补液过程中需观察有无肺水肿或心力衰竭表现。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可用于维持血压,但需根据血压调整剂量。血红蛋白低于一定水平需输血以提高携氧能力。液体复苏后仍需持续评估循环状态,避免过度或不足。

3.保证呼吸道通畅:休克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或衰竭,需保持头部后仰或侧卧位防止舌后坠。必要时给予氧疗或机械通气。吸痰操作需轻柔,避免刺激导致喉痉挛。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其在正常范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需及时清理,防止窒息。

4.控制感染源: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清除局部感染灶如脓肿引流或坏死组织清创。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感染。体温升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避免高热加重代谢负担。

5.提供心理支持:患儿可能出现恐惧或躁动,需安抚情绪以减少氧耗。家长通常焦虑不安,需解释病情及护理措施以取得配合。营造安静环境减少外界刺激。疼痛明显时可适当镇痛,避免哭闹加重循环负荷。

护理过程中需注意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受凉或过热。操作轻柔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记录出入量及病情变化,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抗生素过敏或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的局部缺血。营养支持需循序渐进,早期以肠外营养为主,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至肠内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