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折引起的骨质疏松该怎么办

2025.07.23 08:37

骨折后骨质疏松需通过药物干预抑制骨流失并促进形成、加强营养补充保证钙与维生素D摄入、适度运动刺激骨骼重建、定期监测骨密度调整治疗方案、中医调理改善气血循环促进骨骼修复。具体分析如下:

1.药物干预抑制骨流失并促进形成:骨折后骨质疏松需采用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双膦酸盐类可有效减缓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折风险;甲状旁腺素类似物能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加速骨小梁修复。药物选择需结合骨代谢指标,避免长期使用引发下颌骨坏死等副作用。

2.加强营养补充保证钙与维生素D摄入:每日钙摄入量应达1000至1200mg,优先通过乳制品、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D每日需800至1000单位,促进肠道钙吸收,缺乏者可短期采用高剂量补充剂。需监测血钙与尿钙水平,避免过量引发肾结石或血管钙化。

3.适度运动刺激骨骼重建: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可增加骨密度,每周3至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二次骨折,水中运动适合行动不便者。运动需循序渐进,结合康复师指导,重点锻炼骨折邻近关节。

4.定期监测骨密度调整治疗方案:骨折后每6至12个月检测骨密度,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评估腰椎与髋部变化。若骨密度持续下降或出现新发骨折,需升级药物方案。同时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蓄积毒性。

5.中医调理改善气血循环促进骨骼修复:采用补肾壮骨类中药如骨碎补、杜仲,配合针灸刺激穴位。气血不足者可服用八珍汤加减,瘀血阻滞者用桃红四物汤。需辨证施治,避免温补过度引发上火。

骨折后骨质疏松管理需个体化,避免自行停药或过度补钙。疼痛加剧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复查,排除内固定松动或感染。保持良好作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