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宝宝果酱样便见于什么病

2025.09.08 17:11

宝宝果酱样便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套叠、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过敏性紫癜。具体分析如下:

1.细菌性痢疾:由志贺氏菌感染引起,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并形成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外观呈果酱样。伴随发热、腹痛及里急后重感,粪便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治疗需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同时纠正脱水。

2.阿米巴痢疾: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侵袭结肠黏膜,形成特征性烧瓶样溃疡,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伴腐败腥臭味。粪便镜检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治疗以抗阿米巴药物为主,需注意预防肝脓肿等并发症。

3.肠套叠:婴幼儿常见急腹症,肠管嵌套导致缺血坏死,排出果酱样血便,伴阵发性哭闹、呕吐及腹部包块。超声检查可见靶环征,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是主要治疗手段,延误可能引发肠穿孔。

4.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多与感染或饮食不当相关,小肠广泛出血坏死,排出腥臭果酱样便,伴腹胀、高热及休克。需禁食并给予胃肠减压,重症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同时抗感染及营养支持。

5.过敏性紫癜:免疫反应引发小血管炎,肠道黏膜出血时出现果酱样便,伴皮肤紫癜、关节肿痛。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为主,需监测肾功能防止紫癜性肾炎。

发现果酱样便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用药。观察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或皮疹,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检查前避免使用止泻药,以免掩盖病情。喂养时注意卫生,急性期遵医嘱调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