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如何诊断脊柱结核,怎样治疗

2025.09.25 16:46

脊柱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需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脊柱结核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出现脊柱畸形或神经压迫症状。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破坏范围,MRI对软组织及脊髓受压情况评估更优。实验室检查方面,结核菌素试验PPD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TB可辅助诊断,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或细菌培养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治疗脊柱结核以抗结核药物为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疗程通常需9-12个月。若出现脊柱不稳、神经压迫或脓肿形成,需考虑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内固定。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包括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活动期需卧床休息,避免脊柱负重。术后患者需逐步进行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发热、疼痛加重或神经症状恶化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