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血液传染病是怎么造成的

2025.08.27 08:31

血液传染病是由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引起的疾病。传播途径包括输血或血液制品污染、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母婴垂直传播、皮肤黏膜破损接触感染源、昆虫叮咬或动物咬伤。具体分析如下:

1.输血或血液制品污染:输血或使用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制品可能导致病原体直接进入受体血液循环。常见病原体包括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医疗操作中需确保血液来源安全,严格检测每一份血液样本,避免因人为疏忽或检测技术局限导致污染事件发生。

2.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重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手术器械可能残留携带病原体的血液。吸毒者共用针具、不规范医疗行为均属高风险场景。一次性医疗用品普及和严格消毒流程可大幅降低此类传播风险。

3.母婴垂直传播:孕妇若携带血液传染病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哺乳传染给胎儿。阻断措施包括孕期筛查、抗病毒治疗、剖宫产替代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接种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4.皮肤黏膜破损接触感染源:伤口或黏膜暴露于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时,病原体可能侵入。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纹身穿耳等行为需特别注意防护。及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并消毒可减少感染概率。

5.昆虫叮咬或动物咬伤: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狂犬病毒通过动物咬伤进入血液。防蚊灭蚊、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被可疑动物咬伤后需立即清洗伤口并就医。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直接接触他人血液,受伤后妥善处理创口。医疗操作需遵循无菌原则,使用正规机构提供的血液制品。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