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

2025.07.25 15:40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接触传播、器官移植传播、实验室暴露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伊蚊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伊蚊,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再通过叮咬健康人群实现传播。病毒在蚊体内潜伏期约2至4天,此后蚊虫具备持续传播能力。流行地区蚊虫密度高时,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2.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母婴传播概率与孕妇感染时间相关,孕晚期感染风险较高。部分新生儿可能出现严重症状,如脑炎或出血倾向。

3.血液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或体液可能导致病毒传播。输血或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是潜在传播途径。病毒在血液中存活时间较长,急性期患者血液具有较高传染性。规范采血和输血流程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4.器官移植传播:接受感染者的器官或组织移植可能导致受体感染。病毒可能存在于捐赠者的血液或器官中,移植前筛查不充分时风险较高。部分病例显示,肾脏或肝脏移植后受体出现基孔肯雅热症状。严格评估捐赠者健康状况是预防关键。

5.实验室暴露传播:处理含病毒样本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感染。接触感染动物或实验材料时未采取防护措施可能引发意外传播。实验室人员需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穿戴防护装备并妥善处置废弃物。

避免前往疫区或蚊虫密集区域,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及时就医。防蚊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物和安装纱窗。孕妇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格外警惕。医疗机构应加强血液和器官移植筛查。实验室操作需规范防护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