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气滞血瘀中医怎么调理

2025.09.01 17:10

气滞血瘀是中医常见证候,多因情志不畅、寒邪侵袭或久病体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调理需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核心,结合药物、针灸、生活方式等综合干预,促进气血调和。

中药调理常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经典方剂。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川芎、当归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破血行滞,适合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若兼寒凝,可加桂枝、生姜温通经脉;体质偏热者配丹皮、赤芍凉血化瘀。针灸取穴以膻中、太冲调畅气机,血海、三阴交活血调经,配合拔罐或艾灸增强温通效果。日常可饮用玫瑰花、陈皮茶辅助理气,山楂、红糖水化瘀散结。

调理期间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防加重气血凝滞。情绪管理尤为关键,抑郁焦虑易致肝郁气滞,可通过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疏导情志。女性经期慎用破血药,孕妇禁用活血峻剂。长期气滞血瘀可能引发结节、痛经等病变,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辨证调方。注意保暖避寒,尤其关节、腰腹部位,以免外邪内侵阻滞气血。戒烟限酒,减少气血耗伤,保证充足睡眠以助肝血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