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什么是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2025.07.29 15:21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通常是由于细菌通过血液传播到骨髓中,导致骨组织的慢性炎症。这种疾病常常发生在免疫系统较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个体身上,感染可能源于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如皮肤、肺部或心脏等。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通常与细菌感染的持续存在有关,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感染后,骨髓内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骨组织的破坏,形成脓肿,甚至导致骨骼结构的改变。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发热及功能障碍等。由于症状通常不明显,且可能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或MRI,能够帮助确定感染的范围和程度。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抗生素的使用,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清创以去除感染的骨组织。

在管理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时,需注意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免疫功能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营养支持和免疫增强。其次,定期随访和监测病情变化是必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时,需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用药方案,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加强对原发疾病的管理,以降低感染复发的风险。心理支持也不可忽视,慢性疾病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通过综合的治疗和管理,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预后通常较好,但仍需保持警惕,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