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什么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2025.07.29 15:21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通常通过血液传播至骨骼,导致骨髓的炎症和坏死。这种病症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感染的病原体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他细菌,尤其是在存在创伤、手术或其他感染的情况下,感染风险会增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通常与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骨骼有关。感染的初期,细菌会在骨髓中繁殖,导致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引发疼痛、肿胀和发热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骨髓内的脓肿可能形成,进一步影响骨骼的结构和功能。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压痛、肿胀,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确诊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培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骨骼的永久性损伤或并发症。

在处理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时,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及时就医至关重要,任何出现持续性骨痛或全身感染症状的情况都应引起重视。其次,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可能需要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药物。对于脓肿形成的病例,外科干预可能是必要的,以清除感染和坏死组织。患者在康复期间应遵循医嘱,进行适当的休息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骼的愈合。定期随访也很重要,以监测病情的恢复和防止复发。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一种需要迅速识别和积极治疗的疾病,早期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