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肱骨干骨折怎么手法复位

2025.09.15 22:25

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需充分牵引以恢复肢体长度、纠正成角畸形使骨折端对位、旋转复位确保远端与近端轴线一致、维持复位后固定避免二次移位、配合影像学确认复位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充分牵引以恢复肢体长度:患者取仰卧位,助手固定肩部,术者握持肘部沿肱骨纵轴持续牵引,力度需均匀缓慢,直至重叠移位的骨折端分离。牵引过程中避免暴力,防止神经血管损伤。肢体长度恢复后,骨折远端与近端接触面增大,为后续对位奠定基础。

2.纠正成角畸形使骨折端对位:在持续牵引基础上,术者根据X线显示的成角方向,一手固定近折端,另一手推压远折端凸出部位。若为外侧成角,则向内推挤远端;若为前后成角,则向前或后按压远端。动作需轻柔连贯,通过触诊确认骨折端平齐,避免过度矫正导致反向畸形。

3.旋转复位确保远端与近端轴线一致:肱骨干骨折常伴旋转移位,需调整远端旋转角度以匹配近端。屈肘90度后观察前臂自然旋转位置,以肩关节为参照,将远折端旋至与近折端相同角度。复位后触摸肱骨结节与鹰嘴连线,确认力线恢复正常。

4.维持复位后固定避免二次移位:复位成功后立即用夹板或石膏固定。上臂置于屈肘90度、前臂中立位,腋窝垫软衬防止压疮。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线上下关节,绷带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指为宜。定期检查末梢血运,发现过紧需及时调整。

5.配合影像学确认复位效果:复位固定后需拍摄正侧位X线,评估骨折对位对线情况。若显示成角大于15度、旋转超过30度或重叠超过2cm,需重新复位。影像学还能发现复位中可能产生的碎骨片移位,指导后续处理方案。

手法复位需在麻醉或镇痛下进行,避免因疼痛导致肌肉痉挛影响操作。固定后抬高患肢减轻肿胀,观察指端感觉运动变化。早期进行腕手部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定期复查调整固定强度,防止关节僵硬。骨折临床愈合前避免负重活动,防止内固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