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有哪些

2025.09.15 22:25

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有冰敷缓解肿胀疼痛、加压包扎减少出血渗出、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固定制动避免二次伤害、药物辅助控制炎症反应。具体分析如下:

1.冰敷缓解肿胀疼痛:冰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使血管收缩,减少组织液渗出和毛细血管出血,从而缓解肿胀。低温还能暂时抑制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疼痛感。每次冰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避免皮肤冻伤。急性期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超过72小时可转为热敷。

2.加压包扎减少出血渗出:弹性绷带对损伤部位施加均匀压力,限制皮下出血和组织液聚集。包扎时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过紧可能阻碍血液循环。加压可与冰敷同步进行,但需定期检查肢体末端颜色和温度,防止缺血。

3.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将受伤肢体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下肢损伤可平卧时用枕头垫高,上肢损伤可用吊带悬吊。持续抬高与间歇活动结合效果更佳,但骨折患者需先固定再抬高。

4.固定制动避免二次伤害:关节或韧带损伤后需用支具、夹板等限制活动,防止牵拉加重撕裂。固定范围需超过上下两个关节,如踝关节损伤需固定小腿和足部。稳定性骨折需保持原位固定,开放性骨折需先清创。

5.药物辅助控制炎症反应: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红肿热痛症状。外用药膏适合浅表损伤,口服制剂用于深层组织炎症。严重肿胀时可配合脱水剂,但需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

处理过程中需观察损伤变化,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麻木需及时就医。不同体质对治疗反应存在差异,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用药需谨慎。恢复期逐步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