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抽搐一般要做什么检查

2025.09.11 19:34

抽搐通常需要做脑电图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腰椎穿刺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是诊断抽搐的重要方法,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放电。对于癫痫等疾病引起的抽搐,脑电图能捕捉到特征性波形。检查过程无创,但需在安静环境下进行,避免干扰。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监测或诱发试验以提高检出率。

2.血液生化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排除代谢异常导致的抽搐。低钙、低镁、低钠或高血糖等均可引发肌肉痉挛。检查需空腹采血,结果可快速指导临床纠正代谢紊乱。

3.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核磁共振能发现脑部结构异常,如肿瘤、出血、梗死或发育畸形。影像学检查对明确病因至关重要,尤其适用于突发抽搐或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核磁共振分辨率更高,但检查时间较长。

4.心电图检查:部分心律失常或心脏疾病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导致抽搐样表现。心电图可筛查是否存在心源性因素,必要时需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或心脏超声。

5.腰椎穿刺检查: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炎症时,需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分析。脑脊液压力、细胞数和蛋白含量等指标有助于诊断脑炎、脑膜炎等疾病。操作需严格消毒,术后需平卧防止低颅压反应。

抽搐发作时应防止跌倒或咬伤,避免强行按压肢体。记录发作时间和表现有助于医生判断。长期反复抽搐需定期随访,根据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检查前需告知医生用药史和过敏史,部分项目需提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