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桡骨骨折怎么避免移位

2025.07.23 08:37

桡骨骨折后避免移位需严格遵循医嘱固定患肢、定期复查调整固定装置、避免过早负重活动、保持正确姿势减少局部应力、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痂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遵循医嘱固定患肢:骨折初期需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确保骨折端稳定。固定范围需覆盖骨折部位上下关节,防止关节活动带动断端移动。固定松紧度需适中,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有效限制位移。固定期间需观察肢体末端血运及感觉,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

2.定期复查调整固定装置:骨折后1-2周需复查X线片,确认断端对位情况。随着肿胀消退,原有固定可能松动,需及时更换或加固。复查还能发现潜在移位风险,如石膏变形或支具磨损。后期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逐步调整固定方式,如更换为功能支具。

3.避免过早负重活动:骨折愈合早期骨痂强度不足,过早用力易导致断端错位。上肢骨折需避免提重物、撑床起身等动作。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逐步增加主动活动范围。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维持肌力而不影响骨折稳定。

4.保持正确姿势减少局部应力:休息时用软枕垫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坐立时避免前臂悬空,可用三角巾悬吊减轻重力影响。睡眠时避免压迫患肢,防止无意识活动引发移位。日常活动需保持骨折部位处于中立位,减少旋转或侧向应力。

5.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痂形成:钙质和蛋白质是骨修复的关键物质,需增加奶制品、鱼类摄入。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适量晒太阳有助于体内合成。避免高盐饮食及过量咖啡因,防止钙流失。戒烟戒酒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愈合进程。

骨折后需保持心态平稳,过度焦虑可能影响康复进度。出现固定物松动、疼痛加剧或皮肤异常需立即就医。康复期间避免自行拆除固定装置,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全程治疗。不同年龄段愈合速度差异较大,儿童恢复较快而老年人需延长观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