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汉坦病毒发病症状

2025.08.27 08:31

汉坦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肾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具体分析如下:

1.发热:汉坦病毒感染初期常见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发热多伴随寒战,退热药物效果有限。发热机制与病毒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炎症介质有关,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部分病例呈现双峰热型,即退热1-2天后再次发热,提示病情进入少尿期。

2.头痛:剧烈头痛多位于前额或眼眶后部,呈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疼痛。与病毒血症引起的脑血管扩张及脑膜刺激有关,严重者可出现视乳头水肿。头痛程度与病情严重性呈正相关,常伴随眼球转动痛和畏光症状,需警惕脑实质出血或脑水肿等并发症。

3.肌肉酸痛:以腰背部、大腿肌群疼痛最为显著,触诊时肌张力增高伴明显压痛。肌酸激酶可显著升高,与病毒直接损伤横纹肌细胞及微循环障碍有关。疼痛在发病第2-3天达高峰,严重者出现肌红蛋白尿,可能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

4.肾功能损害:典型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尿量少于400mL/日,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和尿素氮进行性升高。肾损伤主要因病毒侵袭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间质水肿和肾小管堵塞。部分患者出现蛋白尿和血尿,严重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5.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结膜出血、鼻衄或消化道出血。发病机制涉及血小板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出血症状多出现在病程第4-6天,严重者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野外作业时做好防护。出现相关症状需详细告知接触史,临床检查应重点关注尿常规和凝血功能。治疗以液体管理和对症支持为主,慎用肾毒性药物。恢复期需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预防远期慢性肾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