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肝硬化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该怎么治疗

2025.08.27 08:30

肝硬化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可通过补充血小板、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脾切除或脾动脉栓塞、门静脉高压治疗、营养支持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补充血小板:输注血小板是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的应急手段,适用于严重出血或术前准备。需注意反复输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效果下降。血小板寿命较短,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维持效果。

2.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增加血小板生成。需监测药物反应及潜在副作用,如骨髓纤维化风险。长期使用需评估肝功能影响。

3.脾切除或脾动脉栓塞:脾功能亢进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手术或栓塞可减少血小板破坏。但脾切除后感染风险增加,需权衡利弊。脾动脉栓塞创伤较小,适合部分患者。

4.门静脉高压治疗:降低门静脉压力可减轻脾脏充血,间接改善血小板减少。常用方法包括药物降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需根据患者肝功能选择合适方案。

5.营养支持改善: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有助于血小板生成。均衡饮食结合肝功能状况调整,避免加重代谢负担。必要时通过静脉营养补充。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及出血倾向,避免使用非必要抗凝药物。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优先选择创伤小、副作用少的方法。定期评估肝功能及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