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极低体重保暖管理需要注意什么

2025.09.08 17:10

极低体重保暖管理需维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热量散失、监测体温变化、采用渐进式复温、减少不必要暴露。具体分析如下:

1.维持适宜环境温度:极低体重状态下体温调节能力不足,环境温度应控制在接近中性温度范围,通常需借助暖箱或辐射台等设备实现。中性温度指代谢率最低且体温正常时的环境温度,需根据体重和日龄动态调整。暖箱温度初始设定在34-37℃,后续随体重增长逐步下调。

2.避免热量散失:蒸发、传导、对流和辐射是主要散热途径。使用塑料薄膜包裹身体可减少蒸发散热,头部戴帽降低辐射散热。接触面铺设预热棉垫减少传导散热,暖箱内气流速度需低于0.2米/秒以控制对流散热。操作时尽量缩短开箱时间,避免频繁接触冷物体。

3.监测体温变化:持续监测腋温或腹壁温度,维持36.5-37.5℃。体温过低可能导致代谢紊乱,过高增加耗氧量。每1-2小时记录体温,结合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差判断保暖效果。出现体温波动时优先调整环境参数而非过度包裹,避免阻碍自主调节。

4.采用渐进式复温:体温低于36℃时需缓慢复温,每小时升高0.5-1℃。快速复温易引发外周血管扩张导致循环衰竭。复温过程中同步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警惕低血糖或酸中毒。复温后仍需维持稳定环境24-48小时。

5.减少不必要暴露:操作前预热所有接触物品,包括听诊器、称重托盘等。集中进行护理操作,避免分散多次暴露。沐浴延迟至体温稳定后,使用38-40℃温水快速完成。换尿布时仅暴露下半身,上肢和躯干保持覆盖。

保暖管理需结合个体差异调整策略,警惕保暖过度导致的呼吸抑制或脱水。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刺激引发耗氧量增加。密切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和喂养耐受性,及时识别低体温早期表现。环境湿度维持在50%-60%以减少呼吸道水分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