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哺乳性黄疸怎么治疗

2024.12.22 16:55

哺乳性黄疸可通过暂停母乳、光疗、药物治疗、加强喂养、监测胆红素等方式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暂停母乳: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暂停母乳2-3天,黄疸可明显减轻。在暂停母乳期间,母亲应用吸奶器吸出乳汁,以维持乳汁分泌量。这样可以有效判断黄疸是否为母乳性黄疸,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婴儿体内胆红素的水平。

2.光疗:这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婴儿皮肤,使胆红素发生光化学变化,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光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婴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受到光线损伤,同时要密切监测胆红素的变化情况。

3.药物治疗:可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等。这类药物能够诱导肝细胞微粒体的酶活性,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从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4.加强喂养:保证婴儿充足的奶量摄入,有助于促进婴儿排便,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可以增加喂奶的频率,按需哺乳。对于母乳不足的情况,可以适当添加配方奶。这样可以使婴儿肠道蠕动加快,胆红素随着粪便排出体外的量增加。

5.监测胆红素: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胆红素测定等方法,及时了解胆红素的变化趋势。如果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或出现异常变化,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胆红素过高对婴儿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在治疗哺乳性黄疸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婴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同时,母亲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这对婴儿的恢复也有积极影响。如果黄疸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发热等,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