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2025.09.15 22:26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包括及时手术切开减压、抬高患肢避免加重缺血、镇痛管理缓解症状、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手术切开减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核心治疗是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降低室内压力。手术需在6小时内完成,切开范围应覆盖所有受累骨筋膜室,充分暴露肌肉组织。术后保持创面开放,48小时后根据肿胀消退情况考虑延期缝合。延迟处理可能导致肌肉坏死、神经损伤等不可逆后果。

2.抬高患肢避免加重缺血:术后患肢需保持与心脏平齐或略低位置,过度抬高可能减少动脉灌注,加重组织缺血。同时避免局部压迫或包扎过紧,确保血液循环通畅。康复期逐步恢复肢体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3.镇痛管理缓解症状:剧烈疼痛是主要症状之一,需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控制。非甾体抗炎药可减轻炎症反应,阿片类药物适用于急性剧痛,但需警惕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疼痛缓解有助于改善应激状态,促进组织修复。

4.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大量肌肉坏死可能导致高钾血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需动态监测血钾、肌酸激酶等指标。静脉补液稀释血液,必要时给予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严重高钾血症需紧急降钾处理以防心脏骤停。

5.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术后观察肢体远端脉搏、感觉及运动功能,警惕再灌注损伤或感染。定期检测肾功能,肌红蛋白尿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深部组织损伤程度,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术后创面感染可能加重组织损伤。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过早负重可能影响愈合。长期随访评估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遗留功能障碍需早期介入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