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掏耳朵掏疼了怎么办

2025.06.30 16:17

掏耳朵掏疼了应立即停止操作避免二次损伤、用消毒棉球轻压外耳道防止感染、避免沾水保持患处干燥、疼痛持续可外用消炎药膏缓解症状、若出现听力下降或流脓需及时就医。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停止操作避免二次损伤:掏耳朵过程中感到疼痛可能是外耳道皮肤或鼓膜受到刺激或损伤。此时继续操作可能加重创伤甚至导致出血或感染。外耳道皮肤较薄且神经丰富,轻微刮擦即可引发明显不适。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取出掏耳工具,避免任何进一步刺激。

2.用消毒棉球轻压外耳道防止感染:若疼痛伴随轻微出血或分泌物,可用无菌棉球轻压外耳道入口吸收渗出液。切勿将棉球塞入耳道深处,以免堵塞或推入异物。此举能减少细菌侵入风险,同时避免外力摩擦加重炎症反应。

3.避免沾水保持患处干燥:外耳道创伤后接触水分可能软化皮肤屏障,增加感染概率。洗头洗澡时可用防水耳罩或棉球堵住外耳道口,但需确保棉球不会残留耳内。潮湿环境易滋生真菌或细菌,延缓伤口愈合。

4.疼痛持续可外用消炎药膏缓解症状:轻微擦伤可使用含抗生素的软膏薄涂于外耳道口,但不可深入耳道。药物需经医师指导使用,避免过敏或耐药性。若疼痛超过24小时未缓解,可能提示深层组织损伤需专业处理。

5.若出现听力下降或流脓需及时就医:耳道剧烈疼痛伴随听力减退、耳鸣或脓性分泌物,可能提示鼓膜穿孔或中耳炎。自行处理可能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需通过耳镜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必要时进行药物或物理干预。

掏耳朵时工具需清洁干燥,动作轻柔勿深入耳道。儿童或老年人耳道结构特殊,更易受伤应谨慎操作。耳垢具有自洁功能,过度清理反而破坏保护层。反复掏耳可能引发慢性外耳道炎,需改变习惯。异常症状持续48小时以上必须由专业医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