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萎缩性胃炎怎么引起的

2025.02.23 12:28

萎缩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不良、自身免疫因素、胆汁反流、药物因素等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会产生多种酶和毒素,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变。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传播,如共用餐具、接吻等。在治疗方面,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减轻胃黏膜的炎症,从而延缓萎缩性胃炎的进展。

2.饮食习惯不良: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过热、过冷、粗糙或刺激性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伤。例如,高盐食物会破坏胃黏膜的黏液层,使其失去保护作用;过热食物会烫伤胃黏膜。另外,长期酗酒也会损伤胃黏膜。酒精可使胃黏膜的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同时还会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改善饮食习惯是关键,应避免食用上述不良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

3.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胃壁细胞抗体可破坏胃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随着病情发展,胃黏膜逐渐萎缩。这种类型的萎缩性胃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对于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补充缺乏的物质,如维生素B12等,以改善贫血等症状。

4.胆汁反流: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胆汁会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更容易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长期可导致胃黏膜萎缩。一些胃部手术、胆囊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异常。治疗上,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同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

5.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生素等药物可能会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萎缩性胃炎。NSAIDs会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胃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用药。如果必须长期使用,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损害。

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要注意胃部保暖,避免着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