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是怎么形成的

2025.03.07 20:05

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的形成主要与血脂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脂质条纹,逐渐发展为粥样斑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无法有效清除血管壁的脂质,进一步加速斑块形成。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均可导致血脂异常,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渗入血管壁。内皮损伤还可引发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促进斑块形成。长期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会进一步加重内皮损伤,加速粥样硬化进程。

3.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起关键作用,受损的血管内皮会释放炎症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核心,周围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帽形成,最终发展为粥样斑块。慢性炎症还会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破裂风险。

4.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颈动脉分叉处血流速度减慢,剪切力降低,容易导致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高血压可增加血管壁的机械应力,导致内皮损伤和斑块形成。动脉硬化本身也会改变血流动力学,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粥样硬化进程。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或炎症反应增强,增加粥样硬化的易感性。家族中有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早期识别和干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斑块,对预防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