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什么是原发性骨质疏松

2025.07.29 15:21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导致骨骼脆弱,增加骨折风险。此类骨质疏松通常与年龄增长、性别、遗传因素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在绝经后女性中更为常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的重建过程逐渐失衡,骨吸收的速度超过了骨形成的速度,导致骨密度逐渐下降。原发性骨质疏松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吸收加速;另一种是老年性骨质疏松,通常在老年人中发生,男性和女性均可受影响。此病症的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经历骨密度的下降,直至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椎、髋部和腕部,骨折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长期的残疾和疼痛。早期的筛查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至关重要。合理的饮食应包含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支持骨骼健康。适量的体育锻炼,如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骨密度。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保护骨骼的重要措施。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若已被诊断为骨质疏松,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骨折风险。关注骨骼健康,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骨质疏松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