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什么是湿热瘀毒

2025.07.09 08:32

湿热瘀毒是中医学中的病理概念,指湿热邪气与瘀血互结形成的复合病邪。这类病邪既具备湿热的黏滞、缠绵特性,又兼有瘀血的阻滞、凝结特点,常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引发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

湿热瘀毒的形成多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有关。湿热内蕴可阻碍气机,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瘀血;瘀血久滞又会进一步影响水液代谢,加重湿浊内停,二者相互胶结,形成恶性循环。临床表现常见身热不扬、口苦黏腻、肢体困重、局部刺痛或肿块、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滑数或涩等。在具体疾病中,可见于慢性肝炎、盆腔炎、痛风、痤疮等病症,现代医学认为与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等病理过程相关。

调理湿热瘀毒需注重清热化湿与活血化瘀并举,避免单纯祛湿或活血导致病邪残留。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以免助湿生热;情志宜舒畅,防止气滞加重瘀血。治疗时需辨证施治,湿热偏重者可选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药,瘀血明显者可加丹参、桃仁等活血之品。需注意此类病邪病程较长,调理需耐心,过度攻伐可能损伤正气,尤其体虚者应配伍健脾益气药物。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活血化瘀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